2009年,美国上映一部备受争议的电影《死亡实验》,讲述一群生活环境、性格特点各不相同的普通人,为了奖金假扮囚徒和狱警,在监狱内参加有关环境影响人性的伦理实验。
其实,《死亡实验》并非杜撰,而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,这就是20世纪最疯狂的斯坦福监狱实验,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·津巴多发起。
1971年夏,菲利普·津巴多教授和团队,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搭起一座模拟监狱,这座监狱是完全按照真实监狱建造的。监狱完工后,菲利普教授以每天15美元的报酬征集志愿者,数百人前来应征,他们大多都是斯坦福和其他高校的大学生。
经过简单小测试后,菲利普教授选定了24个心理健康,无疾病史的志愿者,参加为期14天的模拟监狱实验。他将24名志愿者分为2组,每组12人,分别扮演“狱警”和“囚犯”,实验时每组出场9人,3人替补。
实验还没开始前,每个志愿者都信心满满,认为这不过是个模拟监狱,自己不可能在14天内被改变,就全当玩了,还有钱拿,一定能坚持下去。但是,志愿者们都低估了实验的残酷性,人性的改变可能只在一念间。
实验正式开始后,12名扮演囚犯的志愿者,被警察从各自家中以盗窃、抢劫等名义逮捕,逮捕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,所有囚犯都被戴上手铐,套上牛皮纸袋头套,送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模拟监狱。
虽然刚开始的过程显得很真实,但大家都知道这是在演戏,因此并没觉得怎样,反而觉得很好玩,是个宝贵的人生体验。进入监狱后,洗澡、拍照、换囚服,一切流程按真实监狱进行,囚犯们不再拥有姓名,只有编号。9名囚犯被关在3间牢房中,9名狱警也分成3组看守,每8小时轮班一次。
菲利普教授以“监狱长”身份告诉各位“狱警”,如果“囚犯”不听话,可以使用狱警所拥有的全部“武力”。
实验第一天,或许是刚进监狱,9个“狱警”和9个“囚犯”们还未适应新身份,因此双方比较平和,和在外面没什么两样,也没有过激行为。然而第二天,监狱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由于感到无聊,一些囚犯变得不耐烦,说话有些冲,监狱里顿时热闹了起来。而狱警们为了测试是否在囚犯中树立威严,也开始对一些带头破坏气氛的人实施惩戒,比如让对方做俯卧撑。
此时,囚犯和狱警的内心开始有微妙变化。
囚犯内心独白:“你有什么好横的?不就是实验吗?还真把自己当狱警了?”
狱警内心独白:“既然参与实验,我就要认真演好角色,维持好监狱秩序。”
这就好比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,“你瞅啥?瞅你咋地”,两方杠上了。囚犯们越不服气,就闹得越厉害,而囚犯闹得越厉害,狱警就越不耐烦,越想让对方停止挑衅。
实验进行到第三天,局势有点小小的失控了。囚犯们开始撕掉身上的编号,用床堵住监狱门不让狱警进来。而狱警则用灭火器喷射囚犯、扒掉衣服关禁闭、没收枕头和被褥、剥夺睡眠时间,甚至让他们用手擦洗马桶。
实验进行到第四天,囚犯们越来越暴躁,狱警的惩罚方式也越来越离谱,双方都已经深陷自己的角色。狱警们为了管理,甚至开始分化囚犯,听话的被分到更好的牢房,吃到更好的食物,而那些不听话的,则被关在禁闭室,连大小便都不给清理,环境极其恶劣。
其中编号8612的犯人是领头的,被修理得最惨,以至于最终精神崩溃,哭喊着要求退出实验。编号8619的犯人得了重病,见到菲利普教授时,请求“出狱”治疗。8619被安排“出狱”,没想到其他犯人朝着他大喊:“你是个窝囊废。”
8619极度痛苦,听到被骂窝囊废,竟改变主意,要求留下来。实际上,8619已经完全陷入到囚犯的角色不能自拔,直到菲利普教授喊出他的名字时,他才恍然大悟,仿佛一瞬间回过神来。
第五天,囚犯和狱警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的身份,他们几乎都忘记了这只是一个为期14天的实验。更可怕的是,连菲利普教授自己都陷进去了,“监狱长”身份让他越发兴奋,他想的已经不是学术问题,而是如何继续把游戏玩下去。
斯坦福监狱实验仅持续6天就被叫停,原因有两个:一个是狱警对待囚犯越发疯狂,犯人身心都在崩溃边缘;二是菲利普教授的女友前来参观后被震惊,痛骂了他一顿,才把菲利普叫醒,及时停止了实验。
我们不知道,如果这个实验继续进行下去,结局会发生什么,但不可否认,实验结果证实了菲利普教授的说法: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,它足以在短时间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,把一个正常人变得更暴躁或懦弱。
善与恶,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?
以上就是关于《斯坦福监狱实验(20世纪最疯狂的实验)》的答疑相关内容,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,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了,如有更多疑问,请移步至百科答疑。